为什么检验一台好空调要赶在冬天?
11月了,那些在宿舍靠“画空调”假装很凉快的大学生,不知是否实现了装空调的梦想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在大部分北方人的印象里,没有暖气的冬天靠空调还不如靠“二锅头”。
一直以来,人们总是把空调和“凉爽”划等号,而忽略了空调的制暖能力。可你知道吗:检验一台好空调一定要赶在冬天。
空调制冷是本分,制热是本事
空调,Air Conditioner,翻译过来是“空气调节”。既然是空气调节,那么除了调节温度外,它还担负着调节湿度、风速、洁净度、气压等等的任务。虽然理论上说,它是全面调节空气的神器,但自从它诞生到发展,主要是围绕制冷来展开。
早在1748年,苏格兰人William cullen发现**蒸发会引起温度下降(没错,以前的发明简直不能太容易),并在1755年发明了第一台采用减压水蒸发的制冷机,同时发表了“液体蒸发制冷”论文,人工制冷新纪元从此开启。
然而,空调真正投入工业化生产,却晚了一百多年。与许多工业领域一样,制冷工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二战期间军事装备生产的需要,在此期间,空调的制冷能力进一步提高,基本上没制热什么事。
中国空调工业在1975年后发展迅猛
伴随着城市化进程,人们才慢慢开始重视空调制暖的问题,以满足人居建筑采暖的需要。
空调制暖研发的脚步比制冷慢半拍不说,现实生活中,家用空调的制暖要比制冷面临更多的挑战。
家用空调,“热情”不起来
空调调节温度的原理并不复杂——
在密闭的室内环境里,当室内需要升温的时候,就把室外空气中的热能搬到室内;当室内需要降温时,则把室内空气中的热量搬到室外。
“搬热量”这个过程,依靠制冷剂“液化放热 汽化吸热”的物理属性来实现。而完成驱动制冷剂的家伙叫做压缩机,它是一个靠蛮力工作的压缩装置,别看它是粗老汉,它能精准的计算压比,以此调节你需要的温度。
作为资深壹读粉丝,你肯定会问:制冷和制热原理都是一样,用的工具也一样,那为什么冬天空调制暖“不如二锅头”,夏天制冷却毫无压力?
要回答这个问题,我们先来了解空调的工作环境。
你知道吗,人体最适宜的外界温度是25℃,当夏天外界温度为三四十度的时候,假设你需要把室内温度调到25℃,外界与室内温差仅仅相差十几度,空调需要搬运的热量相对轻松。
但是,冬天就不一样了,动辄零下三四十度的地方多的是,比如某些北方地区,低温能到-35℃或更低,这时候要达到人体舒适的25℃……呃,算了,冬天不要那么苛刻,15℃好了,但即使是这样,这个温差也有四五十度,这与夏天制冷要搬的温度相差几倍呢!
中国大部分国土面积属于寒冷或严寒地区
并且,过于低温的室外空气热量十分有限,这时候,就算压缩机卖了老命,也只能从室外搬到一点点热量。力不从心的空调想要跟你聊聊:“主人,要不你多买两瓶二锅头?”
生活总是艰难的,你以为你只多掏了一瓶二锅头的钱,但你不知道,此时空调正在猛刷你的电费。由于室外温度太低,压缩机不得不以百米冲刺的状态去达到你要的温度,能耗当然更大。
当然,上面的情况基本不会发生,因为大多数空调这个时候已经“狗带”了。目前大多数家用空调都无法实现在-35℃的严寒天气下制暖,当超过压缩机正常负载时,压缩机会报故障保护而停机,频繁停机保护,空调就无法维持稳定的制热效果。
(文章来源:中国空调制冷网,侵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