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氏木业家居携手艺术家创作四款联名家具
物品与主人的关系,与其说是管中窥豹,不如说是一叶知秋。一枚陈列在柜中的宝石,一缕弥漫在厅中的香味,一本静卧在书架上的藏书,乃至书架本身。一件恰当的家具,也当如一面镜子,映照出居住者的生活品位和性格。
“神者生之本也,形者生之具也。”形神合一,便成就了人的品质。所谓“人如其品”,此次林氏家居携手四位不同领域的艺术家,以当代年轻人所珍视的优秀品质为灵感,共同创作了四款联名家具装置作品。有一组“不拘十格”的涂鸦衣柜、一张如梦似幻不停生长的纸艺床,一组因温和而治愈包容的沙发,还有一张承载着生活力量的餐桌……切磋琢磨,从中探寻品质与家居、艺术的关系,让生活中的每一种优秀品质,都有迹可循。

(图片来源:林氏木业家居公众号,侵删)
不拘 唤醒文脉的丰富性

(图片来源:林氏木业家居公众号,侵删)
不依古法但横行,自有云雷绕膝生。为文不应拘泥于古法定规,最妙是匠心独运;当你肆意泼洒自己的风格时,自然会有云雨雷电绕膝而生。自古以来,创作尊崇“不拘”。对于何为“不拘”,创作者们自然也有各自不同的解释。围绕着这个命题,陈十三以一幅涂鸦为答卷。

(图片来源:林氏木业家居公众号,侵删)
第一眼,你首先会注意到作品鲜明的色彩;紧接着,是层层叠叠的色彩凝聚而成的几何图形,以及用来填充图形间隔的丰富纹理——泼墨状、爆炸状、像素状;然后,你会发现这些错落的几何相互补全、彼此构筑,共同组成了四个字:不拘十格;当你察看完全部的细节,你才会发现,这幅涂鸦作品的载体,既不是画布,也不是街头的墙壁,而是一个方方正正的衣柜。
生活 可以不被边框局限

(图片来源:林氏木业家居公众号,侵删)
陈十三认为涂鸦创作只有写字,他尝试把字体带来更多变化,而不是直接颠覆文字涂鸦的形式。
破而后立,晓喻新生。陈十三对于此次“不拘”的创作有三重解读——将原本属于街头的涂鸦艺术带到家居场景之中,这是一种场景的“不拘”;将三维的立体衣柜解构成二维的画布去创作,再重新拼合成一个完整的衣柜,这是一种方式的“不拘”;呼应着衣柜内多格的功能空间,将“不拘”和“一格”的常规搭配改作“不拘“和“十格”,这又是一种内容的“不拘”。

(图片来源:林氏木业家居公众号,侵删)
陈十三将林氏家居新品衣柜的所有面板解构,再拼合成一个完整的平面,创作出“不拘十格”的涂鸦作品,由此再重新将片段式的涂鸦面板组合为衣柜。
这样一份涂鸦艺术从街道走进家居场景,却不显得突兀,只令人惊艳,或许是因为涂鸦本身即是一种“不拘”的艺术,不受规律的制约,丰富到可以永远自洽。正如陈十三所说:“现代城市千城一面,文脉缺乏丰富性。涂鸦重构了城市的空间秩序和身份。”一份家居场景中的涂鸦,同样可以立即让它所在的角落,爆破连贯的时空,创造出一个“无拘”的真空。
涂鸦作品的自由和丰富,正呼应了陈十三对“人如其品,住进偏爱里”的理解:家的风格没有固定之说,而是把喜欢的东西放在一起。

(图片来源:林氏木业家居公众号,侵删)

(图片来源:林氏木业家居公众号,侵删)
寥寥数剪,栩栩如生,看似海底秘境,也像丛林迷踪。这张床和床头柜的作品,呈现了一幅最真实的幻境:水母组成的吊钟花,传递着漂浮感;石头缝上生出既像树也像珊瑚的植物,其向下生长的根茎寓意着坚实的支撑;从床边开始生长延伸到床顶上的,是一株由水母组成的吊钟花,其叶子外形像海草,传达着海水的流动、包裹与舒适;吊钟花则像一个大型的床铃,让人回归生命最初的体验,感受在床上的可靠舒眠。

(图片来源:林氏木业家居公众号,侵删)
这如梦似幻的场景,被纸艺艺术家温绮雯呈现在一张床上。床作为梦境的载体,用来诠释“向诚”的题目,似乎再合适不过。正如普鲁塔克所言,所有人在醒着的时候都是置身于同一个世界,但在睡着后,却都置身在自己的世界。睡眠中的我们,面对的只有自己的内心世界。
在温绮雯看来,纸艺创作的过程也很“向诚”。因为制作的过程涉及大量的手工步骤,需要不断地雕刻、打磨。这个过程间,她寄托着真诚的态度,也将大量的耐心倾注其中,经过前期的选材,不断调试,一个作品才有最终观众所见到的样子。

(图片来源:林氏木业家居公众号,侵删)

(图片来源:林氏木业家居公众号,侵删)
水母,是温绮雯持续创作的表达载体。它的外表可爱灵动,但也有着防御的一面。你触犯它,它就会反击。对水母的认知过程,犹如当代女性向内的自我探寻。
温绮雯在林氏家居的产品研发过程中,看到了与自己的创作过程相同的“向诚”:从选品开始,做大量的测试,不断反复,直到成品最终诞生。
而一个家的生长,也遵循着同样的悠长路径:它跟随人的经历,不断发生加减法,慢慢增添,或是左左右右进行删减……“最终,这个家会越来越像它的主人。”温绮雯如此总结,“在偏爱的家里,能看见自己。”

(图片来源:林氏木业家居公众号,侵删)

(图片来源:林氏木业家居公众号,侵删)
一派粉色创造出一个如云境、如烟花、如星辰、如海雾的模糊化体验。这些有着微妙变化的色彩由不同的材料组合而成。艺术家叶帆用弹性扎染布作为沙发面料,渐变效果的亚克力材料作为边几。颜色与材质的交织,引发视觉和触觉的联觉想象,创造出一个与自然媲美,超越现实的体验。这种体验在叶帆看来:“就像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》,少年会想象出各种东西,仿佛自己的船不在海里,而是在宇宙中。”

(图片来源:林氏木业家居公众号,侵删)
通过材料和色彩为观众创造的不同情绪感受,这正是叶帆所擅长的创作方式,也是这个有着渐变色彩和柔软材质的沙发组合所使用的方式。他传达着“向善”一词带给他的感受,柔和、恰似“水善利万物而不争”的气质。而细察,水在自然界中的位置,恰如沙发和茶几在居家社交之中:它们沟通着不同的来往者,包容着不同的来客。

(图片来源:林氏木业家居公众号,侵删)

(图片来源:林氏木业家居公众号,侵删)
叶帆在创作中采用了自然肌理感强的布料,通过材质、颜色将作品中抽象的包容关系表现出来。
在叶帆看来,“向善”完美地代表了东方语境下的艺术创作:一方面,“向善”是“自然的体验”,是体验万物之中蕴含的温暖的生命力;另一方面,“向善”是“东方的性格”,是以温和的沟通和丰富的理解,去对待外部世界,其中暗含充满生命力的东方自然主义哲学。
而“人如其品,住进偏爱里”的主题,本也是一种很东方式的思考模型:赋予物品以人的品质。一度,古人都是从自然中去实现体验、理解和传达的。

(图片来源:林氏木业家居公众号,侵删)

(图片来源:林氏木业家居公众号,侵删)
文章体制本天生,模宋规唐徒自苦。书法艺术难在创新,而这一次,书法家朱敬一的书法创作不仅新在笔法,也新在载体:不以纸本为载体,而是以岩板桌面。
书法讲究取势,不同于宣纸柔软吸水的特性,墨水落在坚硬的餐桌上溅出有力的墨点,而笔锋于刚柔之间,应势而变,这可谓是书法的“韧力”。

(图片来源:林氏木业家居公众号,侵删)
而为了诠释人的“韧力”,朱敬一直接在餐桌的桌面和岛台的四面上书写”韧“字相关的词语,在书写过程中,他注意保持每面笔画的统一。如此,即使岛台转动,不同面的笔画仍能衔接,这也再次印证了“韧力”的内涵:无论风吹雨打,始终如一。

(图片来源:林氏木业家居公众号,侵删)

(图片来源:林氏木业家居公众号,侵删)
在餐桌和旋转岛台上写书法对于朱敬一而言是一次全新的尝试,他在创作中尽可能保持岛台每一部分笔画的连贯。
生活本就半分诗意,半分烟火。对于“餐桌”和“韧力”的组合,朱敬一的理解是,生活的力量来源,一个是食物,一个是家庭。对于一个家庭来说,一天最幸福、最美好的时候,往往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吃饭的时候。而餐桌作为一家人情感的纽带,正承载着这种坚韧的力量。
字如其人,人如其品。一撇一捺讲述着书写者的心路历程。这与“人如其品,住进偏爱里”诉说着同样的物与人的故事:在家这个空间里,一桌一椅,都是情感的外化。物品因为人的存在和偏爱,变得温暖和意义非凡,它随着时间融入人的生活,承载周遭发生的故事。
艺术创作作为“感情的流露”,更是艺术家品质的表现。林氏家居与四位不同领域的艺术家以“人”所热爱的“品质”为线索,在专注的创作中,让生活中的热爱持续奔流。每一款作品,映射出艺术家的品味以及品质;每一款产品,也都代表了林氏的初心和对用户的承诺:所向之处,皆是偏爱;所向之处,皆有品。这也恰如林氏家居偏爱季的主题:人如其品,住进偏爱里。
一直以来,林氏家居致力于帮助消费者真正实现“住进偏爱里”的愿望。这体现在每一件产品所蕴含的艺术品位与品质中。林氏家居不仅旨在打造产品,更希望创造居住者与环境之间的深刻联系,让每个人都能在家中看到自己热爱之物的身影。
*文章内容原载于《安邸AD》
(文章来源:林氏木业家居公众号,侵删)